动力工程学报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 含表面裂纹T型叶根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

    王立清;盖秉政;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在离心力作用下T型叶根的应力强度因子.在有限元分析中考虑了T型叶根与轮缘的接触作用,应用位移相关技术计算了沿裂纹前缘各点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在裂纹前缘Ⅰ型应力强度因子在极角α等于π/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裂纹深度与裂纹长度比率的增大,裂纹前缘各点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增加.这些结果对于叶根表面裂纹的扩展、剩余强度以及疲劳寿命的评估是非常有用的.

    2008年02期 No.164 169-17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600MW机组排汽管道内湿蒸汽的数值模拟

    石磊;张东黎;陈俊丽;李国栋;

    建立了600 MW发电机组直接空冷排汽管道内湿蒸汽两相流动和传热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典型工况下汽轮机的排汽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二维管道内湿蒸汽速度场、温度场和两相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工况下,流经各蒸汽分配管的流量不均,压降不同,应进行结构的改进.

    2008年02期 No.164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额定功率下抽汽压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郭民臣;刘强;芮新红;

    基于热力系统矩阵热平衡方程,建立了机组在额定功率运行时抽汽压损变化对其热经济性影响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与热耗变换系数有关,在该模型中考虑了辅助汽水系统的影响,并对热力系统中加热器的不同型式和连接方式进行了讨论.运用该模型计算了某600 MW机组在额定功率下,各级抽汽压损增大5%时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其结果与热平衡法计算的结果一致.通过数值拟合,给出了该机组抽汽压损变化对热经济性影响的特性曲线,它表明抽汽压损越大,机组的热经济性越低.

    2008年02期 No.164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汽轮机排汽焓动态在线计算模型的研究

    闫顺林;徐鸿;李永华;王俊有;

    针对现有的汽轮机低压缸排汽焓在线计算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排汽焓在线计算新模型.该模型不必对低压缸湿蒸汽区进行计算,同时避开了流量测量,主要利用在线监测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计算,所需测点相对较少,测点积累误差小.实例计算表明:新模型计算工作量小、精度高,完全能够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2008年02期 No.164 181-18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扇形喷孔气膜冷却流场的大涡模拟

    郭婷婷;邹晓辉;刘建红;李少华;

    对锥形角γ=30°扇形喷孔横向紊动射流进行了大涡模拟,在吹风比M=1.0工况下模拟了不同截面上涡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并对各种涡的流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称面的正、反向旋转涡、垂直截面的马蹄形涡的两翼周期性地交替脱落成新的涡,对称面涡的周期为0.024 s,马蹄形涡的周期为0.032 s;反向旋涡对气膜冷却流场有重要影响,沿主气流流动方向的无量纲长度X/D在1~2时,反向旋涡的涡量值逐渐衰减;当X/D>4时,反向旋涡开始逐渐消失,导致壁面附近的能量交换快,对底面的冷却效果好;由于在射流上游和下游的压力梯度不等,造成射流两侧的脉动速度变化不一致,导致了反向旋涡的不对称分布.

    2008年02期 No.164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速旋转光滑面迷宫密封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

    晏鑫;李军;丰镇平;

    采用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在2种流量和不同转速时燃气轮机用收敛型和发散型高速旋转光滑面迷宫密封内的流动形态和传热特性.数值预测得到的光滑面迷宫密封的间隙热系数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所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对于收敛型和发散型光滑面迷宫密封,在相同流量下,间隙热系数均随着旋转轴转速的提高而增加;在相同转速下,大流量时的间隙热系数小于小流量时的数值;在相同流量和转速时,2种型式光滑面迷宫密封的间隙热系数近似相等.

    2008年02期 No.164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的性能试验

    邓清华;倪平;丰镇平;

    对某向心透平进行了总体气动性能试验、导向器流动特性试验以及级环境下的数值模拟,分别对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了导向器叶片出口气流落后角的影响因素及其损失状况.结果表明:无论是总体气动性能,还是导向器流动特性,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都吻合良好;导向器出口马赫数及相对尾缘厚度对其气流落后角有影响,当马赫数小于0.9时,气流落后角变化平缓,而马赫数高于0.9时气流落后角变化剧烈;导向器出口马赫数在0.9~1.2,速度系数在0.975以上,能量损失系数低于5%,有助于提高级效率.

    2008年02期 No.164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微型燃气轮机表面式回热器的应力分析

    张冬洁;王军伟;梁红侠;曾敏;王秋旺;

    应用ANSYS软件,对100kW高效紧凑式微型燃气轮机用表面式回热器进行了应力分析,验证了选用的换热片材料(0Cr18Ni11Nb)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温度载荷所产生的热应力是应力中的主要部分,温度每升高50K,应力增大6MPa;换热片设计成燃气通道截面积大于空气通道截面积时具有最高的强度.

    2008年02期 No.164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锅炉技术

  • 大容量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建模分析

    王强;曹小玲;苏明;

    为建立大容量余热锅炉(HRSG)水位控制仿真模型,需准确测量汽包各点的水位.但现场测得的HRSG水位信号包含有由不确定因素产生的噪声成分,具有脉动特性.采用Hilbert-Huang变换(HHT)时-频分析方法对水位信号进行频带识别,引入高斯模型来表征水位噪声,并设计了低通权值Myriad滤波器对水位信号进行非线性滤波.现场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这一水位信号分析方法是合理的,可有效降低各点水位信号波动的差异,从而提取到真实的水位信号.

    2008年02期 No.164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

    李言钦;周怀春;魏新利;

    研究了一种新型燃烧器的流场特性,其一次风分为内直流、外旋流2部分.采用5孔探针法和粒子图像测试技术测量一次风管模型的冷态射流场,并采用CF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流场的时均分布和湍流特性(旋流强度、湍流强度、方向关联系数及湍动能等).结果表明:一次风的内直流部分使其具有一定的射流刚性,且没有中心回流区;外旋流部分对内、外侧气流的卷吸作用则使流场拥有较好的外部回流、整体混合及滞留特性;两者作用的相对强弱取决于叶片倾角及内外筒径比等.

    2008年02期 No.164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汽包锅炉蓄热系数的定量分析

    刘鑫屏;田亮;赵征;刘吉臻;

    汽包锅炉蓄热系数是衡量机组蓄能的主要参数,正确估计其大小和变化规律对机组运行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据水和水蒸汽的热力性质,计算出不同压力下过冷水、饱和水、蒸汽及金属的基本蓄热能力,结合设计数据计算出锅炉蓄热系数及各种介质蓄热在其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饱和水、蒸汽及金属的蓄热能力随压力变化,使锅炉蓄热系数呈现出随压力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对1台300 MW机组汽轮机高压调门的扰动实验数据进行开环辨识,利用风量和氧量构造出热量信号;并对1台600 MW机组的长期运行数据进行闭环辨识,结果均证实了这一规律.

    2008年02期 No.164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吹灰对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熵产影响的试验研究

    朱予东;阎维平;张婷;

    建立了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熵产的计算模型,并给出了传热熵产生数的计算公式.对1台600 MW机组燃煤锅炉进行了不同吹灰模式的试验.结合采集的实时数据,利用建立的传热熵产模型计算了各对流受热面吹灰前后的传热熵产,得出了吹灰对各受热面传热熵产的影响曲线,分析了该锅炉各吹灰模式的利弊,提出了吹灰模式优化的建议.

    2008年02期 No.164 221-22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 电站设备易损件寿命评定与寿命管理技术的研究

    史进渊;邹军;沈海华;李伟农;孙坚;邓志成;杨宇;朱志劼;

    提出了电站设备易损件的寿命评定方法,给出了易损件寿命数据的统计分析、分布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平均寿命、可靠度与可靠寿命的计算方法,易损件失效后果分类方法,易损件更换周期的确定方法以及常用计算公式.介绍了电站设备易损件寿命管理系统的功能,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应用易损件寿命评定方法及寿命管理系统,可以在使用阶段确定易损件的更换周期,为易损件的检修与更换以及电站设备的优化检修提供技术依据.

    2008年02期 No.164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ALSTOM气化炉的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

    吴科;吕剑虹;向文国;

    ALSTOM气化炉具有强的非线性及大惯性,常规的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全工况运行条件下的各项控制指标.采用模糊推理方法,将气化炉在多个工况条件下的局部线性模型综合成全局模糊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预测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过程全局模糊模型的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方法,并应用于气化炉多变量非线性优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各个输入受到运行条件的严格约束,各个输出变量仍能较好地维持在ALSTOM气化炉所要求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控制品质,为气化炉的全局优化控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2008年02期 No.164 229-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谐振腔微扰法在线测量发电机的氢气湿度

    田松峰;张倩;韩中合;杨昆;

    针对目前测量发电机氢气湿度方法和仪器的不足,提出了采用谐振腔微扰测量氢气湿度的新方法.根据微波谐振腔微扰原理,推导了氢气湿度与谐振器频偏的关系,提出了在线测量氢气湿度的方案.为提高测量精度,对模型设计以及实验装置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温度补偿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适中、测量精度较高,能够实现氢气湿度的在线测量.

    2008年02期 No.164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激光数码全息技术在两相流三维空间速度测量中的应用

    浦兴国;浦世亮;袁镇福;岑可法;

    研究了利用激光数码全息技术实现两相流三维空间速度场测量的方法.用1台脉冲激光器照射两相流,平面光和颗粒衍射光发生干涉,在数码相机的CCD平面上生成全息图像.用1台跨帧数码像机连续拍摄两相流全息图像,对全息图应用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图像重建算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物体三维图像的重建,再利用图像互相关测速技术从连续的重建三维图像中提取两相流三维空间的速度场.实验中将2只置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喷嘴向不同方向喷射雾化的气液两相流,并对生成的流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两相流三维空间速度场测量.

    2008年02期 No.164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法测量煤粉浓度的研究

    孙猛;刘石;雷兢;刘靖;

    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对常温下稀疏气力输送的煤粉浓度进行测量.为更好地利用电容传感器敏感场的分布特性,实验系统中安装了1个旋风分离装置,通过旋风分离作用将固体颗粒主要集中在壁面区域,传感器电极布置在分离器直管上.通过对管道截面上固体体积分数、波动特性以及体积分数平均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这种方法可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2008年02期 No.164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工程热物理

  • 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

    孙佰仲;周明正;刘洪鹏;王擎;关晓辉;李少华;

    在自行设计搭建的小型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油页岩的燃烧试验,从不同床温中获得各燃烧时间下的油页岩焦样,通过Gemini 2380快速比表面积分析仪测定焦样吸附等温线,采用BET法计算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JH法计算孔分布,FHH模型计算表面分形维数.结果表明焦样具有较连续完整的孔系统;油页岩焦样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在3nm附近有极值;随着燃烧时间的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先迅速增加再逐渐降低,但相对于比表面积,孔体积变化曲线的波峰有一定的延迟;不同温度焦样的比表面积相差很大,750℃的最大值是850℃时的1.5倍左右;燃烧前期,焦样分形维数迅速增加,而后略有减小,燃烧后期几乎不再变化;燃烧过程中焦样分形维数明显大于油页岩原样.

    2008年02期 No.164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温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稳态和动态性能的研究

    王礼进;张会生;翁史烈;

    建立了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为了满足系统快速动态仿真的需要,采用容阻特性建模技术建立了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的仿真模型.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对不同的高温板翅固体材料进行了稳态和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材料条件下,高温板翅式换热器的稳态性能基本相同;但不同材料的动态特性时间不同,硅碳陶瓷材料具有较小的延迟时间,常规高温合金材料延迟较大.

    2008年02期 No.164 255-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神华煤中含铁矿物质及其在煤粉燃烧过程中的转化

    李意;盛昌栋;

    采用57Fe Mssbauer谱仪对多种典型神华煤样及其在沉降炉中燃烧生成的煤灰样中的含铁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研究了神华煤中含铁矿物的存在形式、含量及其在煤粉燃烧条件下的转化.研究表明,神华煤样中含铁矿物质包括黄铁矿、菱铁矿和含Fe2+的伊利石;黄铁矿和菱铁矿在燃烧过程中主要转化成氧化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与硅酸盐反应生成了含铁玻璃体,从而有利于结渣的形成和发展;燃烧过程中黄铁矿及菱铁矿发生了破碎,导致破碎峰附近尺寸的颗粒中出现了Fe2O3的富集.

    2008年02期 No.164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环境科学

  • 温度及氧含量对煤气再燃还原NOx的影响

    孙绍增;钱琳;王志强;曹华丽;秦裕琨;

    再燃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降低NOx排放的技术之一.以地下煤气气源作为再燃燃料,研究温度1000~1400℃及再燃区入口氧含量2%~10%对煤气还原NOx的影响.探讨了一个适用于煤气再燃还原NOx的化学反应机理(200个反应46种物质);利用该机理进行模拟,并结合已有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为1000~1200℃时,煤气还原氮氧化物存在一个最佳再燃区入口氧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最佳入口氧含量减少;温度为1300~1400℃时,在较低的再燃区入口氧量条件下,煤气对NO的脱除率较高.

    2008年02期 No.164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电厂除尘器的改造方案

    原永涛;齐立强;张栾英;刘金荣;刘靖;

    中国西部一些电厂燃用高铝煤后,电除尘器效率明显下降.针对现役燃用准格尔煤电厂的电除尘器,提出了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的改造方案:在现役电除尘器中,增设"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或采取"电除尘器+烟气调质"方案,同时将原有常规高压电源改成带EPIC-II型电压优化控制器的电源,以便进一步提高电除尘器运行的稳定性和节能效果.在新建项目中,同步安装"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并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或配套SO3烟气调质系统.

    2008年02期 No.164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气-气换热器的结垢分析

    钟毅;高翔;霍旺;王惠挺;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国内某电厂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在连续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气-气换热器结垢堵塞的问题.为查明结垢原因,对气-气换热器垢样、副产品石膏、锅炉飞灰等进行了取样分析,样品的颗粒表面形态由扫描电镜分析,晶体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相关成分由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结果表明:结垢是由于一些饱和的石膏浆液液滴在通过除雾器时未能被有效除去而被带入气-气换热器中,随后被烟气中的飞灰包覆所致.

    2008年02期 No.164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低氧再燃条件下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测量

    肖佳元;章明川;齐永锋;

    在一维炉试验台上研究了煤粉颗粒群在低氧浓度再燃条件下的均相着火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氧浓度下(<10%体积分数),煤粉均相着火呈现出反应不剧烈、不连续的特点;氧浓度对于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影响近似成指数变化关系,即氧浓度越低,均相着火温度越高;在一定范围内,氧浓度越低,煤粉均相着火延迟时间越长;煤粉均相着火温度随粒径减小而提高,近似成线性关系;不同氧浓度前提下,粒径对着火温度的影响作用不同.

    2008年02期 No.164 279-283+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垃圾焚烧飞灰的熔融固化实验

    潘新潮;严建华;马增益;屠昕;王勤;岑可法;

    利用热等离子体发生器装置对垃圾焚烧飞灰进行熔融固化处理,研究飞灰在熔融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并对熔融得到的产品的重金属浸出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熔融固化技术使熔渣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得到非常有效的限制,其中Cd和Cr的浸出浓度检测不到,Ni、Pb、Cu、Zn的浸出浓度分别为0.0078 mg/l、0.0519 mg/l、0.0767 mg/l和0.2073 mg/l,远远低于国家的规定值,也低于飞灰水泥固化体的浸出浓度.相比于原始飞灰,熔融得到的熔渣具有非常致密的微观结构,比表面积降低了近95%,密度增加了近145%.

    2008年02期 No.164 284-287+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填料塔内相变凝结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

    颜金培;杨林军;张霞;孙露娟;张宇;沈湘林;

    在填料塔洗涤器中,利用蒸汽相变原理进行了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凝结长大并高效脱除的实验研究,通过调节进口烟气含湿量及进口烟气与洗涤水的温差建立微粒凝结长大所需的过饱和水汽环境.研究了细颗粒粒径分布、进口烟气与洗涤水的温差、蒸汽添加量和液气比等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烟气在填料塔内达到过饱和状态可高效脱除燃烧源超细颗粒,脱除效率随气液温差、液气比的增大而提高.在蒸汽添加量为0.08 kg/m3、气液温差为50°C时,燃煤超细颗粒脱除效率达到81%;在相同气液温差下,增大进口烟气含湿量,可显著提高超细颗粒的脱除效率.

    2008年02期 No.164 288-29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灰分变化对城市固体垃圾燃烧过程的影响

    梁立刚;孙锐;吴少华;代魁;刘翔;姚娜;

    为了更好地了解层燃垃圾焚烧炉的燃烧过程,建立了固定床垃圾焚烧层燃炉热态试验台.模拟的城市固体垃圾由蔬菜、纸板和细沙按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物料中灰分含量的变化,对固定床层内温度、火焰传播速度、气氛浓度和床层重量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灰分含量的增加,物料燃烧的速度和火焰锋面的传播速度一直是降低的;CO2、CO的平均排放速度减小;NO的平均排放速度先增大后降低.

    2008年02期 No.164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丘里洗涤器脱除燃烧源PM2.5的实验研究

    张宇;杨林军;张霞;孙露娟;颜金培;沈湘林;

    利用文丘里洗涤器进行了脱除燃煤和燃油PM2.5颗粒的实验研究.研究了液气比R、蒸汽的添加以及微粒物化性质对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颗粒的脱除效率随液气比R的增大而增大;应用蒸汽相变预调节技术促使PM2.5颗粒凝结长大有助于提高脱除效率;在相同条件下,燃煤PM2.5颗粒的脱除效果优于燃油PM2.5颗粒.

    2008年02期 No.164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锅炉容量对汞富集规律的影响

    杨立国;段钰锋;王运军;江贻满;杨祥花;赵长遂;

    选取了我国6个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OH方法对燃煤烟气中的汞进行了分析.对入炉煤样、底渣、烟气中飞灰和除尘器灰进行了取样,使用DMA80全自动测汞仪测定了固态样品中的汞含量.通过对汞浓度数据的计算分析得到了燃煤电厂汞的排放特性和汞在燃煤电厂固态产物中的富集因子IK,分析了锅炉容量对汞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的原煤中汞的形态及其分布受燃烧设备和燃烧工况的影响,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大,煤中的汞有向烟气中转移的趋势.

    2008年02期 No.164 30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循环流化床内污泥与煤混烧时汞的浓度和形态分布

    吴成军;段钰锋;赵长遂;王运军;王乾;江贻满;

    在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污泥与煤的混烧试验,研究了污泥与煤的质量掺混比、燃烧温度、Ca/S摩尔比、脱硫剂种类以及过量空气系数等对重金属汞在烟气、飞灰和炉渣中的形态、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元素汞是烟气中汞的主要存在形态,运行参数对烟气和灰渣中汞的浓度和形态分布均有较大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164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能源系统工程

  •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李政;曹江;何芬;黄河;倪维斗;

    成本过高和可靠性较低是制约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从系统方面对不同配置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进行了可靠性建模与分析,并对单列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进行了可靠性设计.结果表明:当前单列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可用度只有70%左右,采用多列耦合或备用气化炉能够大幅度提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可用度;要使单列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可用度不低于90%,要求气化炉可用度高于94%,燃气轮机可用度高于97%,余热锅炉的可用度也需要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8年02期 No.164 314-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统一基准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效率分析

    刘广建;李政;倪维斗;

    对于具有多物流输出的复杂能量系统,需要采用统一的基准来确定离开系统的各股能量流占输入能量的份额.基于系统的能量平衡,提出采用能量转换因子描述燃料化学能在输出物流及功流、热流中的分配方法.以德士古气化炉激冷流程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为例,给出了统一基准的能流图;对IGCC各子单元的能量利用效率进行了定义,并推导出IGCC系统的发电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为理解多物流输出的复杂系统的能量转换和利用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8年02期 No.164 3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采用串联液相甲醇合成的多联产系统变负荷性能的分析

    冯静;倪维斗;黄河;李政;

    建立了多联产系统部件的变工况模型,分析了串联结构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的变负荷性能.系统采用液相甲醇合成工艺,并针对该工艺可以直接使用富CO合成气的特点,根据是否包括合成气水煤气变换工艺,设计了变换系统和不变换系统.对这2个系统在设计工况和部分电力负荷工况时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特别对变换系统的变负荷性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串联多联产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甲醇合成单元的循环比实现不改变气化单元的运行工况而降低电力负荷.

    2008年02期 No.164 326-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